漢口北“80后”女老板周悅:好的商譽就是市場“通行證”
6月8日下午2點,漢口北酒店用品城一樓。武漢同創博大酒店用品有限公司80后女老板周悅用口紅輕勾唇角,準時打開“抖音小店”直播帶貨。
“大家好,我是博大酒店用品的‘發姐’,今天給大家分享新到貨的一次性餐具。”周悅對著鏡頭,熟練地介紹一次性餐具的規格、材質、產地、價格等信息,并瞅準時機推送下單鏈接。
周悅(右)正在直播
周悅的博大公司,是漢口北市場酒店陶瓷、密胺(仿瓷)餐具批發領軍企業之一,為全省500余家品牌酒店餐飲企業供貨。“發姐”這個外號,顯示了周悅在漢口北商戶中的地位。
“餐飲業受疫情重創,陶瓷類餐具新訂單銳減,及時轉型銷售一次性餐具,才讓企業勉強活下來。”翻開銷售報表,周悅難掩愁容。
3月28日復市至今,博大公司陶瓷類餐具累計銷售額約30萬元,而去年單月銷售額就達300萬元。
經營陶瓷餐具的武漢同創博大酒店用品有限公司做起一次性餐具生意
當市場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也許會開啟另一扇窗。
回江西老家過年的宅家期間,周悅每天在微信群里四處聯絡,為企業謀生計。一次偶然的交流后,一位多年在成都經營一次性餐具的朋友找到了她。
“打包、外賣漸成主流,我們也要及時轉型。”周悅當機立斷,3月15日啟程赴成都考察對方工廠,并當場支付40萬元現金,預定了首批貨品。
3月28日,周悅從江西回到武漢。從成都訂購的一次性餐具到貨了,她卻有些忐忑不安。
“如果這批餐具賣不出去,我就關兩家實體店。”周悅的公司在漢口北有4家門店,房租每月要20萬元,20名員工每月工資超過7萬元,給員工按時發工資是她的底線。
聯系老客戶、尋找新客戶,周悅每天手機電話不斷。4月9日,武漢艷陽景軒(后湖店)的高老板開出首筆訂單,買下20件貨(每件約150套一次性餐具),每件貨110元,與疫情前市價基本持平。
高老板的話,周悅至今記憶猶新——“別人都漲了,你們一分錢沒漲,老板娘你真講胃口。”
彼時,隨著我省餐飲業陸續復工,一次性餐具需求量激增,但相關生產企業復工率不高,一次性餐具供不應求,市面價格低的漲三成,高的翻倍。
一傳十,十傳百。不囤貨,不看重眼前利益,周悅在餐飲業最困難的時候,憑著“良心價”迅速打開市場。
店門一半的面積用于展示一次性餐具樣品
如今,周悅一次性餐具批發訂單已累計發出近千筆,每月可增加銷售收入30多萬元,周悅也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隨著各地生產企業4月份陸續復工,博大公司一次性餐具供應量日趨穩定,種類款式愈加豐富——中餐、西餐、日式料理、韓國拌飯所需餐具應有盡有,PP(聚丙烯)注塑、鋁箔、牛皮紙、可降解(玉米淀粉)等不同材質餐具分門別類。
5月底,周悅做出了大刀闊斧的改變,漢口北4家門店騰出一半空間,用于展示一次性餐具樣品,成為漢口北一次性餐具品類最齊全的批發商。
同時,漢口北市場啟動幫扶措施——利用引入市場的50余家產業互聯網平臺、電商平臺及直播機構,為商戶吸引流量拓展銷路。下一步,周悅計劃引進更多綠色環保材質產品,進軍星級酒店等高端餐飲市場,力爭月銷售額破60萬元。
傍晚,周悅整賬單、查庫存、關店面、開車回家,但她一天的工作并未結束。晚上7點半,武漢盤龍城麥德龍大門廣場的夜市熱鬧起來。為了給滯銷的陶瓷類餐具找銷路,周悅一邊經營夜市,一邊直播,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能看到餐飲界的老朋友下訂單我很高興,但高興的不是自己賺了錢,而是看到他們還活著。”望著霓虹夜市,周悅感慨地說。
武漢同創博大酒店用品有限公司,大批陶瓷餐具待銷中
記者手記
圖/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天縱